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全球_最毒_蚊子为何批量北上?气候变暖是主因

全球”最毒”蚊子为何批量北上?气候变暖是主因

蚊子北上动向明显,北京居民深有体会

今年夏天,不少北京居民都发现一个奇怪现象:蚊子不仅变多了,还变得更难对付了。以往常见的”灰蚊子”淡色库蚊正逐渐被一种体型更小、飞行无声的”花蚊子”取代。这种”花蚊子”叮咬后留下的包不仅更大更痒,还似乎对传统驱蚊产品产生了抗药性。

北京市东城区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白纹伊蚊(俗称”花蚊子”)的种群比例从2014年的不到30%上升至2023年的43.08%。这种原产于东南亚的”亚洲虎蚊”为何能在北方站稳脚跟?研究发现,全球”最毒”蚊子批量北上的背后,气候变暖是最主要的推手。

气候变暖为蚊子北上”开绿灯”

研究表明,气温升高对蚊子而言并非全是坏事。虽然35℃以上的高温会缩短蚊子寿命、降低繁殖能力,但整体气候变暖却延长了蚊子的活跃期。民族气候中心数据显示,升温提前、降温延后让适宜蚊子活动的季节明显延长。

更关键的是,温度升高直接扩大了蚊子的生存版图。中国疾控中心分析发现,2015-2019年,白纹伊蚊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布面积比2000-2004年增加了10%,覆盖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。甘肃省的监测更直观:2010年”花蚊子”首次在陇南市被发现,7年后已向北推进150公里至天水市。

降雨增多为蚊子提供”育儿所”

除了温度,降水模式变化也为蚊子北上”推波助澜”。全球每升温1℃,极端降水事件会增加7%。充沛的雨水为白纹伊蚊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——这种蚊子只需100毫升积水就能繁殖,轮胎凹槽、花盆托盘甚至电动车棚的积水都能成为它们的”育儿所”。

今年夏季北京频繁的降雨就给蚊子创新了绝佳条件。7月上旬全市蚊子密度本比同期下降43%,但连续降雨后,湿度居高不下,蚊子数量迅速反弹。研究人员发现,年降水量400-800毫米的区域白纹伊蚊密度最高,而这正是我国北方许多城市的气候特征。

蚊子进化加速,传统驱蚊技巧失灵

面对北上扩张的”花蚊子”,许多北京居民发现传统驱蚊技巧越来越不管用。这并非错觉——广州等地的监测显示,长期大量使用菊酯类杀虫剂已让当地蚊子产生明显抗药性。广州市番禺区研究发现,登革热疫区的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疫区。

专家建议,防治”花蚊子”需要综合治理:清除积水、安装纱窗等物理防护为主,交替使用不同杀虫剂延缓抗性产生。广东部分地区甚至尝试”以蚊治蚊”,释放不吸血的华丽巨蚊来捕食白纹伊蚊幼虫。

全球”最毒”蚊子批量北上给北方城市敲响警钟。随着气候持续变暖,专家预测到2050年白纹伊蚊可能扩散至全国大部分人口稠密区。面对这场”人蚊大战”,清除积水、做好防护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防线。


您可能感兴趣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