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华夏文明薪火传古韵今风共流芳—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季启幕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

中国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、文旅融合、非遗活化等方式,深入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。2025年围绕传统节日振兴、非遗保护、戏曲传承等主题,各地推出多样化活动,形成了体系性、立体化的文化操作体系。下面内容为部分代表性活动及举措:

一、传统节日振兴工程:以“我们的节日”为核心

1. 中宣部统筹部署

围绕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等七大传统节日,全国开展“我们的节日”主题活动,包括基层宣讲、文化内涵挖掘、文明操作等,推动移风易俗并培育新风。例如:

  • 平遥中国年:以“中国年·全球年”为主题,策划舞龙舞狮、非遗年俗体验、《黑神话:悟空》联动等15项活动,吸引中外游客感受晋商文化。
  • 湖北端午节:秭归县举办全国“我们的节日·端午”主会场活动,融合《楚辞》邮票首发、非遗展演、家国情怀主题舞台剧,立体化展现端午文化。
  • 2. 地方特色节日活动

  • 奎文区春节系列:涵盖文艺大展演、非遗市集、新春灯会、京剧专场等10项活动,突出“主场示范+系列推广”模式。
  • 湖北“非遗贺新春”:全省开展赶年味集、非遗旅游线路发布、博物馆生肖展等,如荆州古城舞龙舞狮、襄阳灯会。
  • 二、非遗保护与创新:体系性传承

    1. 文化与天然遗产日

    2025年以“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”为主题,举办非遗购物节、影像展、专题研讨会等,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。湖北主会场推出“知音湖北 非遗焕新”系列活动,联动博物馆、图书馆开展非遗体验。

    2. 非遗活化案例

  • 恭王府非遗演出季:昆曲、古琴等传统艺术在古建环境中展演,年均吸引数万观众,形成“活态文化空间”。
  • 潍坊泰华城非遗市集:核雕、年画、刺绣等技艺展示与销售,结合互动体验,促进非遗市场流通。
  • 三、戏曲文化传承:从校园到景区

    1. 黄冈戏曲复兴规划

  • 剧目创作:推出《东坡》《李四光》等名人题材黄梅戏,获民族文华奖、屈原文艺奖。
  • 戏曲进校园:常态化开展成果展演、夏令营、教师培训,培育青少年传承群体。
  • 2. 文旅融合操作

  • 黄梅戏文化小镇:东山问梅村园区融合街头快闪、驻场演出,年均700场演出赋能文旅。
  • 罗田“三胜故里”:以京剧鼻祖余三胜故里为IP,打造夜游项目《梦回鸠兹》。
  • 四、创新活动形式:传统与现代融合

    1. 夜间经济与数字文化

  •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:无人机表演、国潮光影秀、延长景区开放时刻,激发夜间消费活力。
  • 云游非遗·影像展:通过B站等平台展播非遗资源,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互动。
  • 2. 主题党日与文化结合

  • 端午廉政教育:包粽子比赛、廉洁党课、屈原灵魂研讨,将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结合。
  • 五、国际交流与文化输出

    1. 春节申遗与全球推广

    以“春节”申遗成功为契机,组织传统节日海外展演,促进文明互鉴。

    2. 中泰文化交流:正大中心举办宋干节活动,推动经贸与文化双向互动。

    资料扩展

    2025年的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呈现三大动向:

    1. 政策驱动:中宣部、文旅部顶层设计引导体系性保护。

    2. 跨界融合:非遗+旅游、戏曲+科技、节日+消费等模式创新。

    3. 年轻化传播:短视频、游戏IP联动(如平遥联动《黑神话:悟空》)吸引Z世代。

    如需获取具体活动时刻表或参与方式,可参考各地文旅部门官网及上述来源。


    返回顶部